暑气渐敛,清秋将至!明天我们就将迎来处暑节气,处暑,意为“出暑”,暑气消散,凉风四起,真正意义上的秋天,正式开启。
但此时,秋老虎虽然还在,但早中晚的温差变化,时刻提醒着我们注意增减衣裳,保重好自己,珍视好身体。
处暑养生要点
处暑的气候特点是中午热、早晚凉、昼夜温差大,伴随着秋雨的来临,气温会逐渐降低。
此时暑湿渐退,而秋燥之气主令,容易引发“秋燥”症状,如口干、咽喉不适等,但这一节气是以温燥为主。因此养生要注意这几点:
1、早睡早起,颐养肺气
处暑一到,我们需注意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尽量做到早睡早起,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。“早睡”可调养人体阳气,“早起”可使肺气得以舒展。通常来说,晚上11点前入睡,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有益。
▲点击图片即可选购
如果在秋季感到疲劳,可以选择李良济泡脚方,用中药材煮水,然后用温水泡脚。这有助于舒展筋脉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疲劳,提高睡眠质量。
2、适当运动,通畅气血
处暑时节,天气转凉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
此时,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,宜慢跑、太极拳、五禽戏、坝坝舞或作呼吸吐纳、扩胸运动等,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,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。早晚天气凉爽,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。
3、适当秋冻,逐渐添衣
所谓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!青壮年或素体健康少病之人可适当“秋冻”以增强体质。
老人、小孩及体弱多病之人则不“秋冻”,尤其素有慢性胃肠疾病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患者,遇寒容易发病或加重病情,应当时常注意御寒保暖,切忌盲目“秋冻”。
4、饮食清润,预防秋燥
中医认为,燥乃六淫之邪,为秋季主气,其性干燥,易耗津液。常见口干舌燥、鼻涩咽痛、皮肤干枯、大便干结、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。
秋季防燥,要以养阴清燥、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。饮食上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藕、雪梨、白萝卜、银耳、莲子、百合、奶类来润肺缓燥,这时可以多喝喝银耳百合莲子粥、小吊梨茶等。
要少吃辛辣(辛味入肺)以免加重秋燥,多增加酸性食物(酸味入肝),如山楂、橘子,这些有助收敛肺气、滋养肝脏,保护阴液,这时可以喝喝酸梅汤。
处暑养生药膳
1、沙参百合老鸭汤
材料:北沙参、百合、麦冬各30克,老鸭肉500克,陈皮5克,生姜2片。
做法:以上食材洗净后,一同入煲,加水适量,大火煮沸后,转成小火煲2小时,加盐调味即可。
功效:益胃生津、滋阴润燥。适合皮肤及口鼻黏膜干燥、大便干结之人。
*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,而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,正所谓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。
2、百合杏仁枇杷粥
原料:鸭梨20g、杏仁12g、百合15g、枇杷果20g,粳米50g,蜂蜜少许。
做法:
①在锅里放入适量的开水,然后依次把洗干净的百合、杏仁和粳米倒入锅中,用大火煮,一边煮一边搅拌。
②让粥保持微滚状态,一直到米开始膨胀,米水融合,柔腻如一时,换成小火。
③将切成丁的鸭梨和枇杷放入锅中,一边搅拌一边熬至软烂即可。
功效:适用于秋燥伤阴,干咳少痰,皮肤干燥者。
3、太子参百合瘦肉汤
材料:太子参100克,百合50克,罗汉果半个,瘦肉750克。
做法:
①瘦肉洗净,切厚块;太子参、百合、罗汉果洗净。
②用料放入煲内,加清水适量,武火煮滚后,改文火煲约2小时
功效:益气生津、润肺止咳
处暑揉三处养护健康
1、揉头醒神
太阳穴
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,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。
手指合拢,指尖轻轻按摩,局部微微感觉酸胀即可。
百会穴
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。
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,缓缓用力,有酸胀感为宜。
风池穴
位于后头骨下,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,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。拇指按摩穴位1分钟,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,反复5次。
2、揉背养肺
坐位或俯卧位,揉按脊背中央及两侧的督脉及膀胱经,每次10~15分钟,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,通脊背经脉,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。
3、揉鼻防感冒
迎香穴位于鼻翼旁正中鼻唇沟内。可预防感冒的发生及缓解鼻炎的症状。
未觉夏已尽,时至已新秋!岁月徐徐而来,人生亦需缓缓而行,生活同样如此,慢下来,不着急,顺时养生,认真地感受时节的变化,不辜负四季,不辜负自己!